每天跟我学习《伤寒论》第218条丨务必详察脉象,分清病位,方能避免误治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0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此条承接前文,再论误治之变,阐发表里虚实转化之机。

第218条: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,沉为在里。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。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。 一、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. 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伤寒四五日,邪气传里之时。

脉沉为病在里,喘满为里气壅逆。

法当治里,反发其汗,则津液外泄,胃中干燥,故大便难。

汗出则表虚,津伤则里实,久则燥热炽盛,上扰神明,故发谵语。”

2. 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脉沉而喘满,是阳邪入阴,热结在里,气逆而喘,壅塞而满。

沉为在里,断然无疑。

乃不察其里,反发其汗,徒伤表气,耗损津液。

津液越于外,则肠胃涸于内,大便自然艰难。

此因汗而表虚,因津伤而里实,实者邪实也。浊热上乘,久必谵语。”

3. 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伤寒四五日,正邪气传变之期。

脉沉喘满,其为里证可知。

沉主里,喘满因气壅于里。

医者误认为表寒郁肺而发汗,汗出则津液越出,胃肠失润,传导不利,故大便难。

表因汗而虚,里因燥而实,实热内壅,久则必发谵语。”

4. 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“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,此太阴脾土湿盛,阳明胃气不降,浊阴壅塞,气逆于上,病已在里。

沉脉为阴盛阳郁。误发其汗,泄其经阳,津液越出,土燥木枯,大肠失滋,故大便艰难。

表阳越而里阴凝,是为表虚里实。

久则胃热郁蒸,攻冲神明,故作谵语。”

5. 刘渡舟《伤寒论讲义》:“本条论述表证入里,误汗成燥的证治。

'脉沉而喘满’是辨证关键。

脉不浮而沉,说明病已入里。

喘满并非表邪束肺,而是里实气壅,影响肺气宣降所致。

此时应治里,却误用汗法,导致津液受伤,表气亦虚。

津伤化燥,大便难解,形成'表虚里实’的格局。

里实热盛,上扰心神,日久则发谵语。” 二、综合解读: 1. 六经辨证思维

此条是太阳病内传阳明过程中,医者误辨误治的典型病例。

“伤寒四五日”:处于邪气传里之期。

“脉沉而喘满”:此为辨证眼目。

脉沉,确凿表明病位不在表而在里。

此“喘满”非太阳表证之喘(如麻黄汤证),而是阳明里实,腑气壅塞,浊气上迫于肺所致。

病机核心是里实气滞。

“而反发其汗”:此为关键误治。

既已脉沉属里,则汗法为禁忌。

此误汗与217条之“表未解”不同,此是根本误判了病位。

“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”:误汗不仅伤表阳(导致表虚),更重伤津液。

津液外越,肠道失于濡润,犹如无水行舟,故大便困难。

此为由气分壅滞向燥屎内结转化的重要一步。

“表虚里实”:概括了误治后的病机状态。

“表虚”指汗后卫外功能受损;

“里实”由原来的气滞加重为津伤化燥的燥结。

“久则谵语”:最终转归。

里实(燥屎)形成,浊热上攻,扰乱心神,发为谵语。

此过程清晰地展示了“误汗伤津→津亏化燥→燥结成实→热扰神明”的传变链条。

2. 圆运动一气周流(黄元御理论)

此证是中气败伤,阳明不降,肺金逆冲之局。

“脉沉而喘满”:脉沉非独为里,更是中土湿盛,压抑阳气(木火),导致一气周流迟缓沉陷。喘满乃胃土壅塞(满),肺金失于肃降(喘),整个右路降机瘫痪之象。

此为圆运动之“金不降”,根源在于“土湿”。

“反发其汗”:汗法如同强行升提木火,发散津液。

此举不仅未能解除中下焦之湿壅,反而劫夺了肺与大肠的津液(金之津液),使本已不降的右路系统更加干涸涩滞。

“大便为难”:大肠属庚金,主津液所生病。

津液被劫,肠腑失润,加之土湿气壅,传导愈发艰难。

此为“土湿”与“金燥”并见的矛盾状态,湿阻气机,燥结糟粕。

“表虚里实”:表虚是木火之气被妄汗发散;

里实是土湿金燥,浊阴壅塞于中下焦,清气不得上升。

圆运动呈现外圈虚弱、内圈壅滞的失衡状态。

“久则谵语”:壅塞之浊气久郁化热,循经上扰心君(火),神明失守。

此为圆运动中“火不降”的严重表现。

“脉沉”:首先判断此沉脉是沉而有力,还是沉而无力或兼紧象。

若是沉弱之脉,此“喘满”很可能为寒湿壅里,肾不纳气,误汗则犯虚虚之戒,险象环生。

“反发其汗”:此为鲁莽之举。汗法大泄阳气,若患者素体阳虚,

此汗可能导致阳气外越,甚至出现亡阳之变。

即便有喘满,也必须细辨寒热虚实。

“大便为难”:此便难,未必是阳明热结。

若源于误汗伤阳,可能是阴寒凝滞,阳气无力推动所致的“冷秘”,其谵语亦可能为阴盛格阳、虚阳上扰的“阴躁”,与阳明谵语有天壤之别。

临证要点:会力主顾护阳气。

对于此证,若确属寒实内结,或当用温通之法(如温脾汤、大黄附子细辛汤);

若已阴阳两虚,则需扶阳益阴,绝非单纯攻下所能解决。

4. 中医底层逻辑

阴阳:此证初始可为阳邪入里化热,但误汗后,阳气(卫阳)被伤,转为表阳虚;

阴液被耗,里热更易化燥,形成阴阳俱伤的复杂局面。

气血津液:核心在于津液的代谢失常。

误汗是直接耗伤;里实气滞则影响津液布散。

由“喘满”的气分病,发展为“便难”的津液病,终至“谵语”的神志病,是病位由浅入深的过程。

脏腑经络:病位核心在阳明胃与大肠,严重影响到肺的宣降(喘)和心的神明(谵语)。

误治的关键在于未能区分太阳之肺与阳明之肺在病机上的根本不同。 三、方剂解读(本条未出方,根据病机推演)

本条未出方,是示人以辨证之要。

若已成“表虚里实”之证,需视具体情况选方。

若以津伤便难为主,热实未甚:可考虑增液承气汤(《温病条辨》)类,滋阴润下。

若腑实已成,谵语渐现,但表虚需顾:可考虑调胃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,以甘草顾护中气。

若属寒实内结或虚实夹杂:当考虑温下法或攻补兼施,如温脾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或黄龙汤(《伤寒六书》)。 以调胃承气汤为例简要解读(承217条):

组成:大黄、芒硝、甘草。

方证要点:阳明燥热初结,痞满不甚,以燥、实为主。

见谵语、心烦、腹胀、大便不通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体会(增甘草):甘草:《本经》谓“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疮肿,解毒。” 甘平,入脾、胃、心、肺经。

在方中为佐使,甘以缓之,既能缓和硝、黄峻猛之性,使其泻下留中,又能补益中土,顾护胃气,防止攻下伤正。体现“攻邪不忘扶正”之旨。 四、总结与体会

第218条是《伤寒论》鉴别诊断与治疗禁忌的精华篇章。

它警示后人,“喘满”一症,有表里之分,关键在于脉象(沉浮)。

“脉沉”是里证的铁证,见此则汗法断不可用。

误汗的后果是伤津化燥,促成“表虚里实”的坏病,其过程环环相扣,逻辑严密。 此条与217条相辅相成,217条告诫“表未解”不可下,218条告诫“里已成”不可汗。

一为下早,一为汗误,共同构筑了表里同病时的治疗法则。

即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,绝不可固守一法。

临床见外感数日,出现喘满,务必详察脉象,分清病位,方能避免误治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
Powered by pg电子奖金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